福鼎新聞網訊(陳容 廖詩雄)清晨,沙埕港海面碧波蕩漾,漁船鱗次櫛比,漁民開啟新一天的海上作業。
沙埕灣岸上,散落分布著一處處種苗繁育廠。楊承湯一大早就前往育苗廠察看大黃魚種苗。只見,增氧設備持續運作,育苗池內氣泡翻滾,密密麻麻的大黃魚種苗在水中穿梭。
今年開春,楊承湯的漁潤水產種苗繁育基地與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廈門大學等6家科研院校合作研究的福建省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正式進入落地實施階段,參與大黃魚省級良種場建設與良種擴繁子項目。該工程將通過建立大黃魚現代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大黃魚優質高產抗逆、抗病新品種,完善優質高效養殖技術與模式。
“已經生長30多天了。”楊承湯從池里舀起一瓢水,看著活蹦亂跳的大黃魚苗又長長了一些,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下個月,天氣一回暖,魚苗就可以出廠,轉入漁排養殖了。”
楊承湯幾乎每天要親自觀察一次魚苗。他是沙埕港上一名職業漁民,長期從事養殖繁育生產。7年前,有著豐富經驗的楊承湯轉型從事工廠化水產種苗繁育,為當地及周邊養殖區輸送種苗,年產值實現千萬元。
海威漁業則參與該工程的另一個子項目,實施大黃魚優質高效養殖模式集成與示范,對新品系苗種進行生產性能測試和遺傳特異性評估。
“等種苗出廠后,我們將負責實驗品系的大黃魚種苗與我們當地的種苗進行混養,通過比對以確定優勢品種。”海威漁業負責人薛富士說,近年來,海威漁業大力實施標準化示范養殖場建設,年產大黃魚1400多噸。
“傳統上,優勢品種是一個長期自然選育的過程。”省級科技特派員、福鼎市海洋與漁業局水技站站長王朝新說,長期以來,福鼎通過自然選育的辦法,優中選優,不斷迭代,形成了大黃魚條形修長、生長周期短的特色品種。
如今,沙埕港海上逐步形成了閩東地區最大的大黃魚魚苗交易市場,魚苗年出廠量達15億尾,產值近2億元。
科技助力,向海而興。近年來,福鼎以科技為導向積極推進海洋產業轉型,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培育海洋科技人才,引進先進設施設備,推進特色優勢育苗品種發展,以育苗孵化為基礎,形成了育苗、養殖、加工等一體化產業體系。
楊承湯的5500多平方米育苗廠由一個個育苗池連在一起,上方搭蓋塑料棚,室內設有增氧系統、進排水系統、增溫系統等先進設施設備,進行恒溫育苗,打破了溫差的季節限制,實現了全年作業模式,育苗不再“靠天吃飯”。
3月中下旬,當大黃魚苗“游”出育苗廠后,楊承湯將陸續開展泥蚶、花蛤、蟶、生蠔、美國牡蠣等貝類的育苗。育苗時間的有效銜接,育苗品種的多樣化,大大提高了育苗廠的利用率。
每天一起床,卓招滔先打開手機,借助軟件察看育苗廠的水溫及進出水量,開啟“在家作業”模式。去年年底,瑞誠水產引進3臺75千瓦的海水源熱泵系統,改變了燃煤增溫的傳統方式,不但實現環保轉型,耗能也節省了一半左右。“原先燃煤加上人工費用一個季度需要68萬元,現在只用電還少了人工一個季度只要32萬元左右。”卓招滔說,該系統借助海水能量轉換,可以實現增溫也能降溫。
耕耘海域,繁育良種。福鼎擁有433公里黃金海岸線,海洋環境優越,域內大小港灣星羅棋布。海域廣、岸線長、碼頭多等特點,讓福鼎占據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沙埕灣是寧德重要的水產繁育基地,擁有育苗企業70多家,長期繁育大黃魚、鱸魚、紫菜以及各種貝類水產種苗,銷往福建、江蘇、浙江等沿??h市養殖區。
“種苗是海洋資源的寶庫。”王朝新說,人工育苗技術的發展為進一步實現漁業產業化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也有利于保護福鼎特有的海洋資源。
福鼎海域是一個優良的魚、蝦、貝、藻等海洋生物棲息繁衍地。厚殼貽貝俗稱淡菜,中國古書上稱其為“東海夫人”,是福鼎特色海鮮。臺山列島遠離大陸,海洋生態環境優越,是厚殼貽貝等海洋生物的天然附著地,蘊藏量達數萬噸以上,被譽為厚殼貽貝之鄉。
曾經,臺山列島的野生厚殼貽貝種苗一度遭受大肆采挖,瀕臨枯竭。上世紀90年代,臺山列島被列入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同時,為了恢復生態平衡,經過幾年的努力,福鼎最終實現了厚殼貽貝的室內人工育苗技術,從而有效解除了野生厚殼貽貝的生存危機,并使大規模人工養殖成為可能,2016年該技術獲得發明專利,并向閩浙兩地產區實施技術推廣。
據了解,福鼎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花鱸人工育苗、養殖和加工基地。1992年,閩威實業首次實現花鱸人工育苗,成功研發“花鱸生殖調控與室內人工育種技術”,開啟了花鱸產業化發展進程。此后,閩威實業借助福建省花鱸水產良種場,配備現代化的人工孵化設施,圍繞海水魚優種繁育及相關產業鏈延伸等多項課題開展研究,取得了多項技術成果,實現年繁育花鱸種苗超1億尾。
近年來,福鼎通過增殖放流大黃魚、厚殼貽貝、花鱸等地方特色物種,確保野生物種數量的平衡,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