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位于福鼎市點頭鎮江美村的國家現代農業(白茶)產業園江美生態示范茶園,風景如畫。本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王婷婷 攝
春到閩東,生機盎然。福鼎市的鄉村大地上,茶農正在籌備采摘白茶,民宿里游客紛至沓來……
鄉村充滿活力的背后,是福鼎市正在積極推行的一場生產要素流轉改革——通過致力盤活農村生產要素,為破解阻礙鄉村產業發展的要素流轉和市場化融資難題提供可資借鑒的“福鼎經驗”。
“目前,福鼎正主動融入寧德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在全省首創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平臺,集中整合盤活農村生產要素,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有效破解農村產業發展經營周期長、缺乏合格抵押擔保物、金融機構放貸意愿不強等問題,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金融活水’,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福鼎市委書記林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盤活要素 破解流轉瓶頸
“在這里,茶園、廠房等農村生產要素的信息、流轉拍賣流程都一目了然!”2月25日,記者來到福鼎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服務中心,福鼎市農村資產資源管理公司總經理王瑩介紹說。中心的大屏幕上,滾動顯示著各類生產要素的登記、融資、評估信息。
“服務中心建立了市、鄉、村三級和各主管部門聯動服務體系,提供要素權屬審核、要素確值、融資流轉和項目策劃、發布推薦、招商咨詢等服務。”王瑩說,這也意味著,曾經未確定權屬、未規范流程的農村生產要素,在這里都實現了確權、確值。
當前,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農村產業快速發展,制約鄉村轉型升級的新瓶頸也日益顯現——
鄉村振興、村集體發展,缺的是資金。目前農村土地、茶園、漁排等生產要素,往往無證且高度分散,導致估值難、確權難、流轉難,限制了資源變現。
打通資源到資產、資產到資金的轉化機制,是破題關鍵。
以“吃螃蟹”的精神,2021年1月以來,福鼎市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創新研究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機制配套流轉融資平臺運營服務。2021年8月,福鼎成立農村生產要素流轉服務中心。9月,全省首個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平臺在福鼎上線。福鼎先后出臺《福鼎市盤活農村生產要素融資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福鼎市盤活農村生產要素融資操作細則的通知》《福鼎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市場管理規定(試行)》和《福鼎市農村生產要素融資服務管理規定(試行)》等,形成一套日益完善的管理和運作體系。
以福鼎支柱產業白茶為例。福鼎白茶產業近年發展迅速,但是,茶園、廠房等生產要素,由于產權界定、成員確認等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不能成為合格抵押擔保物、金融機構放貸意愿不強。
這就需要政府的公信力來賦能。“我們搭建了‘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平臺’,采用無人機測繪、線上+線下調查確認等方式,深入茶山茶園、重點茶企和茶葉交易市場,精準采集基礎信息。將茶農、茶葉經紀人和茶企的產權信息、物流信息、資金流信息、主體行為等納入平臺大數據統一管理,從源頭上對全市白茶產地、加工、生產、流通和銷售進行全程監管和溯源。”王瑩介紹,在大數據賦能、流轉融資平臺助力下,村集體、茶企、茶農等擁有的茶園信息,每年的茶葉產量、產值估值都一清二楚,交易流轉也在平臺上公開,解除金融機構的疑慮。
有了創新機制和平臺,除白茶外,當地海洋漁業、林業等重點產業,生產要素亦紛紛盤活。農村資源,真正變成了資產!
引來“活水” 實現多方共贏
資源變資產,緊接著還需打通其轉化成資本的渠道。
“想不到,福鼎白茶的商標使用權,也能貸來‘真金白銀’。”茶企經營者溫登峰是福鼎要素流轉改革的受益者。
2021年,作為福鼎市閩溪口茶廠負責人的溫登峰看好白茶市場前景,決定投資擴建廠房。但春茶收購時遇到了資金流轉困難。由于缺乏抵押物,溫登峰只從銀行申請到了20萬元信用貸款。
到了2021年9月,茶廠資金再度告急。這一次,他已經沒有固定資產可用于抵押了。此時,他從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新上線的福鼎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平臺。于是,溫登峰將“福鼎白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權,在平臺上進行登記抵押,很快就從銀行獲得了50萬元信貸資金。這也是首筆在福鼎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平臺上登記抵押、獲得融資備案證書的貸款。
“我們把農村生產要素劃分為資產類要素、權證類要素、勞動者要素和其他要素。”王瑩介紹,在平臺上,除了茶園茶廠等,像溫登峰擁有的商標使用權,甚至勞動者的技術,都可以盤活。
生產要素變成了資產,金融機構愿不愿意接受抵押、提供金融“活水”?
“非常愿意!這是我們的業務增長點。”福鼎市信用聯社理事長王章清介紹,“福鼎茶產業資源、海上資源非常豐富,通過生產要素流轉改革,這些資源實現了標準化、規范化,讓我們敢貸、能貸、會貸,去年底就授信了16億多元。”
福鼎市創新了三大類要素融資模式。針對資產類要素,比如針對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茶園、白茶存貨、茶企廠房、民宿等,發放“白茶寶”倉單質押貸款等;針對權證類要素,比如海上漁排養殖權、水域灘涂養殖權、海域使用權、林權等,創新“漁排養殖貸”“漁船貸”等金融產品;針對勞動力要素,比如勞模、黨員先鋒、非遺傳承人與鄉村振興領頭人等人員,創新“鄉村振興貸”和“創業貸”等專屬信貸產品。
據福鼎市農村生產要素數據中心兩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域11家金融機構根據產業要素特征創新增加鄉村振興類金融產品61個,其中11193個涉農主體通過“農戶茶園”產業資源要素獲得融資11.50億元;2.2億元金融資本盤活了以往因為沒有國有土地證而不能流通的茶企廠房185棟;452家白茶企業以“白茶存貨”資產“置換”了3.02億元流動性資金;3204位鄉村振興帶頭人、非遺傳承人、青年創業者等優秀人才勞動力,獲批創新創業資本金,其中已使用金融資本2.96億元;水域灘涂養殖權要素融資登記222戶授信1.88億元;海域使用權要素融資登記3戶授信2.13億元;船舶所有權要素融資登記544戶獲批總授信8.24億元。
強村富民 加快鄉村振興
農村生產要素流轉改革,最終目的是實現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企業增效,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春日里,走進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村,聯排別墅鱗次櫛比,酒店、公園、學校、文化中心等一應俱全。
曾經的柏洋村,可不是這般模樣。“論窮,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村集體負債43萬元。論苦,全村65%村民住木瓦房,25%住茅草房,10%沒房子住。”柏洋村黨委原書記王周齊回憶道。
鄉村最大的資源、最根本的資產是土地。如何讓土地活起來?
柏洋村抓住福寧高速建設、福鼎市全面建設小康示范村和浙南產業轉移、溫福鐵路和寧德核電站建設等機遇,以銀行貸款、合資開發總籌資7500萬元興建“永和苑”寧德核電承包商營地;通過引進社會資本、銀行貸款總籌資7000萬元興建柏洋商務中心酒店;成立閩東鄉村振興學院(研究院)柏洋分院……
活用土地,生“金”長“銀”。“如今,村里固定總資產超過1.5億元,去年村集體收入1032萬元。”王周齊說。
長期在鄉鎮工作的硤門鎮黨委書記楊世凌對記者說:“柏洋村巨變,正是福鼎推動農村生產要素流轉改革成效的生動體現,農村資源資產一旦與資本的阻隔打通了,就會迸發出無窮的活力。”
隨著村集體經濟“壯”起來,柏洋村將發展成果“反哺”惠民:加強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提升新農村建設品位;由村集體出資承擔所有村民“三險一金”費用,給60歲以上群眾每月發放70元至320元養老補貼;加大教育投入,幫扶關愛困難學生。
近兩年,福鼎將農村各類產業資源要素以“類資產”操作、大小流轉閉環體系、數據管理與應用等方法破解各類生產要素的市場化瓶頸,并通過金融賦能、數字賦能、村集體賦能,解決全國各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都普遍遇到的關于農村資產資源確權有矛盾、價值難評估、抵押非有效、交易難溢出、投資無保障等老大難問題。
“我們推出‘鄉村振興·富村貸’,重點支持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盤活集體資產資源、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福鼎市農信聯社業務發展部經理謝志俊介紹,經過前期評估,該聯社將福鼎市太姥山鎮方家山村的集體生態茶園“資源變資產”,再增加授信,讓“資產變資金”。
隨著信貸業務完成授信、貸款,方家山村黨支部書記林瑞懷心里的石頭也終于落了地:“有了資金支持,我們將建設4000平方米的白茶倉儲中心,嚴抓從茶園、茶青到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不斷補齊短板。”
2022年12月21日,福鼎白茶大毫茶(華茶二號)發源地——點頭鎮翁溪村大毫茶母樹園3畝采摘權通過福鼎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平臺評估后,公開掛牌競拍,最終以68.4萬元/年成交,刷新福鼎茶園經營權流轉最高價。拍賣所得則由中標企業按年支付,全部作為翁溪村集體收入。
崳山島風光旖旎,半邊山色半邊海。2022年,位于崳山島西南端的蘆竹村立足資源優勢,通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公開流轉18畝深水網箱漁排3年使用權,以72萬元/年成功競拍,為村集體增加了收入。
數據顯示,2022年,依托福鼎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平臺,已助力該市村集體收入新增8858.01萬元。“今年,我們將進一步總結深化農村生產要素流轉改革,把農村發展的潛能、潛力和活力進一步激發出來,為實現鄉村振興創造堅實的體制機制基礎。”福鼎市長周春海表示。